到了这,就需要对鬼神仙佛做出一下解释。仙道玄门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炁构成的,炁转化为的世间一切。于此同时,世间的一切存在也在向着炁转化着。
炁所化的万物,分为死物和活物。死物转化为炁的速度慢,活物化炁的速度快。活物可通过消耗死物来维持自身存在,这个过程就是食。
《大戴礼·易本命》:食水者善游能寒,食土者无心而不息,食木者多力而拂,食草者善走而愚,食桑者有丝而蛾,食肉者勇敢而捍,食谷者智惠而巧,食气者神明而寿,不食者不生而神。
‘神明而寿’的神指的是神志、意识。明指清明、清晰。神志清晰长寿。‘不生而神’的神指的是延伸、发展、存在。
活物,都得吃。食物是什么,就需要有获取对应食物的能力。鬼神只是不吃常人的食物罢了。不同时期的鬼神,吃的是不同的,人的祭祀方式也不同。但总的来说就是:鬼喜巧思,神喜极志。(志义为意念、意愿。)
鬼者诡也,鬼的前身是超凡的生灵。在蒙昧的蛮荒时代,这些人带领人类,披荆斩棘、艰难求生。这些人都是心思玲珑,手段非凡的存在。当他们死亡时,会诞生一种不散的灵体,这种灵体就是鬼。
鬼是最早的不散灵体,以吸食生灵的特定情绪为生。换句话说没有特定情绪的世界就不会诞生鬼。即使是诞生了,也会因为没有食物而消失。蛮荒时代没有什么善恶是非,都是用尽手段在求生,因此鬼是没有善恶是非的。
蛮荒时代就是崇鬼的时期,巫就是其标志。鬼催生了巫,巫负责沟通鬼。沟通鬼的办法就是怀着某种心情跳一种舞蹈,必要时还能以舞蹈请鬼上身。鬼上身时当事人一般会失去自我意识,身体被鬼操控。【大蛇丸在解开尸鬼封印的时候就是用了鬼上身。】
先有鬼,后有神。诡异到超凡脱俗的生灵才能成鬼。说的直白点就是:鬼就没一个是笨蛋变得。鬼没有是非善恶且手段非凡,所以是不是可以随便招惹的。但若是自身巧思充沛,就另当别论。最出名的崇鬼组织就是墨家,墨家的特点就是机巧。
神诞生于文明时代,善恶是非已经有了定论。聪明正直,接以人事者,可携民愿成神。秉持理念,奋斗终身,至死不渝的生灵才能化神。也就是说:不是“笨蛋”都做不了神。神以特定的信念为食,也因信念变得极端。
鬼神的区分其实十分简单,神有庙坛,鬼没有。神常驻于庙坛,由祝时时沟通。神的信仰种类繁多,最据代表性的就是“帝”。“帝”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,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,地位最高、权力最大,是天地秩序的主宰。
殷商时代的信仰是天神、地祇、人鬼这三类。天神掌管气候的控制。地祇掌管人世间的祸福奖惩。人鬼决定战争的胜负和政权的兴衰。但这些鬼神的一切权利又来自于“帝”。“帝”虽不是宇宙的创造者,但是宇宙的主宰者和控制者。帝与其他神灵的不同处在于,他不接受祭祀,人不能向他直接祈求。
人不能直接祈求于上帝,是因为上帝虽然是令雨令风的主宰,但因为“绝地天通”之后,人和天神就断了联系,必须祭祀祈求地祇传话。地祇一般就是先王、先公或高祖。他们既可能降福又可能作祟,是意志莫测的神灵。
祖先神灵既有亲近人间、可接受人间祭祀祈求,并向上帝转达的一面。又有不能把握,可能作祟的一面。对于这种神灵,人只能努力祈祷、献祭等,通过这种温和谄媚的手段,以求哄诱、安抚顽固暴躁、变化莫测的神灵。
总之鬼神都不好打交道,但鬼神又青睐于某些特定的人。这种人就是巫祝,巫通鬼,祝侍神。鬼上身,神赐力。
强大的神能通过特定的媒介赐予神力。一般是特定的祭坛或庙宇,但也有使用特殊材料临时建造阵图的。【飞段用的就是借神力,他用血画的图暗就相当于临时的祭坛。】
说到这就得介绍下邪神了。成神的条件就无需重复。人有归属的势力,神也有归属的信众。一般的邪神,指的是敌对势力的神。但当两股敌对势力不再敌对时,所谓的邪神也就不存在了。
另外还有一种邪神,是脑残势力对世界不满,甚至是怨恨。这些人的愿望就是破坏世界和毁灭世界,这些愿望催生出的神就是邪神。这种神天生就是搞破坏的,一般来说这种神都没有理智,做事也没条理。
人身死之后不仅会诞生鬼神,还能诞生仙佛。按照诞生顺序排列就是:鬼、神、仙、佛。蛮荒生鬼,文明诞神。长生为仙,涅槃成佛。仙佛出现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。但是佛家初期的修行体系散乱不全,成佛之人时断时续,所以算不上一个完整的流派。直到释迦佛将佛的修行方式进行了严密的划分。
系统化的修行体系让佛学盛极一时,佛教就此诞生。修佛的追求是自身的觉悟和世间的真理。也不知道最初是否就是这个目的,但后来者皆以这个目标修行。佛的修行是建立在古瑜伽上的,呼吸炼体都有涉猎,冥想参悟是其根本。他们的修行只是为了更好的参悟真理,悟透了就成佛了。
“成佛之法八万四,一切根本在般若。”般若出自《瑜伽经》,意思有两种,“终极智慧”和“辨识智慧”。一般把般若解释为:是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。
瑜伽的修炼体系里,人有八万四千条气脉,这些气脉遍布人身,但他们都连接着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就是梵穴,也称梵轮。这地方就是智慧之源,般若就是打开梵穴。每条气脉都能打开梵穴,所以就是八万四千条成佛法门。而打开梵穴的办法就是止息法。
人的呼吸有三个步骤,出、入、息。息就是出和入的转化的过程,因此息也分为出息和入息。息的作用很多,恢复、疗伤、强身、开智、增慧等等其他。修佛的目的是参悟真理,息的状态下最适合参悟,如何更长久的处于息的状态,就是一般佛修考虑的。
还是那句话,悟透真理为佛。有些人一息间就悟透成佛了,有些人把息止的再久也没有反应。关键在于悟透而不是止息,但悟透又需要在止息的状态下进行,息不够长久的话,可能刚开始悟就被打断了。
佛家根据成佛的原理分为了两派。一派重视悟性,认为只有悟性好的人才能成佛。这派人挑选传入只重悟性。另一派重视根性、毅力,根性就是成长性。这派人认为成佛虽然是一蹴而就,全看悟性。但只要积累足够也能成佛。由于参悟和止息十分枯燥,没有根性和毅力,修佛只能半途而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