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浩听到这句话,感到的并不是惊讶,而是佩服这些纳粹的脑回路实在是特别。
就像苍浩刚才说的一样,在海底建设弹道*的固定发射井,工程技术难度是相当惊人的。
发射井的工程构造必须考虑到海水巨大的压力,由于海水具有惊人的腐蚀性,所用的材料还必须是特制的。更不用说施工难度有多大,日常维护和检修又有多么麻烦。
所以,各国只会在陆地上建造固定发射井,不会在海里。
要知道,这可是水下七千米的极深海底,在这里建造固定发射井,整体难度要几十倍于普通海底。
纳粹确实很厉害,他们攻克了所有这些技术难题,可他们为什么不肯用核潜艇,这不是相对更加简单吗?
所以说他们的脑回路有些特殊,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发现,他们建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武器。
比如二战期间大名鼎鼎的古斯塔夫列车炮,又名多拉炮,是一门安装在火车上的超级火炮。
请注意,可不是普通的火车,而是跑在特制四轨道上的超级火车,全长五十多米,高十二米,炮管长度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二米,战斗全重高达一千四百多吨。
与之相对的是,该门火炮口径同样惊人,达到八百毫米,这种口径不能说是后无来者,但绝对是前无古人。
直到二战后期,美军研制了小戴维迫击炮,口径达到九百一十四毫米,才算超越了古斯塔夫列车炮。
尽管不是独一无二,不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各国军队也不会再研制这种口径的火炮,原因是太笨重了。
古斯塔夫每一枚穿甲弹重七点一吨,一枚高爆弹重四点八吨,推进燃料在两吨。
这么巨大的炮弹,不要说是运输,就算装填都是很大的麻烦,需要先用起重机把炮弹吊起来到炮身尾部,然后用一辆轻型坦克把炮弹推进炮膛。
由于这门火炮太大,需要动用三辆专门制造的巨型运输列车,把主要部件运送到预定阵地,然后由举行重机吊装底座,再然后安装炮架、炮管和装弹机构,整个安装过程耗时三个星期。
而且由于火炮太沉重,很多桥梁不能承受这样的重量,运送的时候经常还需要走弯路,同样耗费漫长的时间。
仅仅是这一门火炮的本身,需要一名少将指挥一千四百余人,才能保证正常射击。
同时,由于古斯塔夫列车炮目标太大,需要防备敌方空袭,那么就需要在周边阵地部署防空部队和警戒飞机,大量步兵和装甲车辆在方圆十公里的范围内巡逻。
加上这些警戒人员,整个古斯塔夫列车炮想要投入使用,需要的总人数突破四千人。
毫无疑问,如此巨型口径的火炮有着惊人的威力,古斯塔夫列车炮第一次投入实战是在塞瓦斯托波尔,一炮就掀翻了苏军深埋地下的弹药库。
古斯塔夫列车炮的外观极其宏伟,堪称人类机械工业的奇迹,然并卵,这种武器的费效比实在是太低了,每天只能发射十四发炮弹,再加上目标太大又极其容易遭到攻击,更不用说四千人已经是半个师的兵力,直接投入战场可以收到更好的作战效果,所以这种武器的观赏性要大于实战价值。
苍浩之所以想到这段历史,正是因为纳粹对武器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好大喜功的状态,他们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奇迹,喜欢让武器拥有惊人的外观,然而唯独忽视了作为武器最重要的一项指标——实用性。
古斯塔夫列车炮是一个例子,眼前这些深海发射井同样又是一例,在敬佩纳粹惊人的科研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同时,你必须奇怪他们的脑回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。
毫无疑问的是,勒日曼对这些海底发射井深感骄傲:“仅仅是这些发射井能够修建成功,就是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