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完马大元的回答,赵佶呼吸微微一敛,继而认真地凝望着他,沉声道:“那么,依马副帮主你看,乔峰他身世曝光的几率有多高?如果一旦曝光出来,丐帮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?”
马大元并没有察觉到赵佶神情的细微变化,而是认真思忖,凝声道:“虽然过往这些年一直不曾有意外发生,不过我心里却也始终绷着一根弦。据汪老帮主所说,此事知情者甚少,除了已经故去的老帮主,还有两位得道的高僧和乔帮主的养父母。按理说,消息应该不至于走漏了风声……但倘若真的事有万一,对丐帮,对乔帮主而言,都不吝于一场劫难,委实不好收场。”
“任何绝密之事,只要第一个人知道了,就会有第二个,第三个……而且马副帮主你也说过,此事在当年,确是一件轰动武林的大事,所以会引得诸多豪杰同赴雁门关。你们丐帮汪老帮主,仅仅只是第一批而已。其他武林中人就算不曾置身其中亲眼看着事情发生,难道对此就没有相关的猜测讨论?”
赵佶又说道:“退一步讲,即便此事现在仍是绝密的状态。那么假使说,乔兄他在武林中或许结下什么仇家,又或者武林中心怀叵测之人瞧着丐帮越发兴旺而有所不满,想要对丐帮不利。那么,这件事有没有可能成为阴谋的资本?”
听完赵佶这一番话,马大元额头上又渗出细密汗水,越往深处想,心绪越发慌乱。行走江湖,每天接触的都是鲁莽蛮横的武林中人,或多或少总会有些仇家。丐帮作为武林第一大帮,且不说那些恨不能置对方于死地的大仇家,单单寻常磕磕碰碰的小仇怨就层出不穷。若真给敌人知晓这件事,哪怕只是捕风捉影的些许传言,一旦被造势宣扬出来,丐帮就完全无法自辩!
一念及此,马大元才知丐帮这些年的繁荣,原来一直有一柄刀高悬在上,至今仍然没有出现意外,实在是侥幸至极。他本身便不是心思玲珑之辈,面对如此难题,心中委实没了章法,不知该如何处理。沉吟良久,才将求助的目光转向赵佶:“求王爷为我丐帮指点一条明路。”
赵佶沉吟道:“首先,要稳住真正的知情者。雁门关那场大战尚有残余,咱们自然不能做什么杀人灭口的勾当,就需要马副帮主你亲自出面去拜会,言明乔峰与丐帮已经浑然一体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当下这局面,昔日之事一笔勾销,再不要提。”
马大元一边听着一边点头道:“是极是极,乔帮主掌管本帮数年之久,与本帮纠葛之深,实在难分难割。当年之事,实在追究无益。这事我自去分讲,一定将当中利害分讲清楚。”
赵佶点头道:“只要稳住了真正的知情者,纵有谣言,只要没有确凿证据,那也不必理会。时间一久,谣言自溃。”
“事不宜迟,我这便出发?”马大元心中全是对丐帮安危的忧虑,得了赵佶的指点,当下却是再也坐不住。
“去吧。”
赵佶目送马大元离开,眼见他步履匆匆,心中却蓦地一叹,忽然又张开口说了一句:“此去路途遥远,马副帮主你多加小心。”
马大元回身笑道:“不过奔波赶路而已,王爷且放心,马某夙夜兼程,一定尽早返回告知王爷此行成果。”
送走了马大元之后,已经到了下午。黄昏下赵佶心里忽生出几分意兴阑珊的味道,当下也不在别院静坐,便在梁师成的陪伴下再次走上汴梁城街头。
已经很久没有完全随心的漫步了,赵佶走在热闹的大街上,忽然想起穿越之初那种既有新奇,又有热血涌动的心境,只觉得自己只要用心,就能改变一切。
沿着惠民河一直走,将近龙津桥附近,道旁忽然出现一家兵器铺子。赵佶随意走进其中,旋即便有店家迎上来,笑迎道:“客官需要什么,尽管挑选。”
“有剑么?”赵佶问了一句。
过了不久,赵佶腰悬一柄三尺剑走出了铺子。剑非好剑,且没有开锋,但杀人足矣。
梁师成在后方付了货款后,快步追上来,问道:“王爷,现在要回府么?”
赵佶站在街头沉吟片刻,然后便摇头道:“不回府,去马大元家。”
当马大元回答赵佶汪剑通并没有留下信函之类的信物,短短时间内,赵佶其实想了很多。此事无非两种情况,哪一种对赵佶而言都是一桩麻烦。
第一种情况,马大元在骗赵佶,这说明到了如此情况,马大元仍然不肯完全相信赵佶,那么赵佶只能自己去取了。所以,他要把马大元给支开。
而第二种,马大元没有骗赵佶,汪剑通的确没有留下信件之类的物证,那么形势益发扑朔迷离。马夫人用来指正赵佶那封信,究竟是哪里来的?既然没有,那就是伪造的。可是,为什么获得那么多人的相信并且参与其中?
两种情况,无论哪一种,赵佶感觉马大元此去应该都是有去无回了。如果是第一种情况,那么杀马大元的会是赵佶,因为留下马大元对他而言是一种障碍,是一个不稳定因素。而第二种情况,那么就说明赵佶对乔峰身世曝光这件事整体的概念都是错的,这是一个有预谋,有计划的阴谋,那么马夫人临死前交代的那一切还可信?凭她一个女人能够主导一场无中生有的阴谋?这个阴谋的关节点,就是马大元之死。
所以,马大元的命运有两种,一种是途中横死,一种是平安归来,死在汴梁。